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这实在有些不公平。
当我们带着这种想法重新去看史书的时候,便会发觉许多有趣的细节。
在陈寿撰写的《三国志》中,《曹操传》《张绣传》《典韦传》里都提及了宛城之战,写得都非常详细。
可是,这些记载里都绝口不提贾诩的名字,只说&ldo;绣掩袭太祖&rdo;&ldo;绣复反&rdo;云云,仿佛贾诩根本不存在。
到了《贾诩传》里,更有趣了,整个宛城之战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干脆被全部删掉了,前头讲完贾诩投奔张绣,下一段便非常突兀地开始讲张绣与曹操的第二次交战。
一直到等到许多年后裴松之为《三国志》做注,才明确地提出了&ldo;绣从贾诩计&rdo;。
在这个分歧上,我更相信裴松之。
张绣对贾诩一向言听计从,前期与刘表结盟,后期放弃袁绍投降曹操,都是出自贾诩的建议。
宛城之战这么大的决策,张绣绝对不可能绕过贾诩单独行动,或者可以这么说,没有贾诩的怂恿,即使曹操睡了张绣的媳妇,他恐怕也未必敢反叛。
陈寿的史料都采集自魏国的档案,他在《魏书》里的记录,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国的政治态度。
因此,我们可以推断得出来,魏国朝廷对于贾诩在宛城之战中扮演的角色,从来都是讳莫如深,干脆提都不提。
裴松之引用的&ldo;贾诩策划宛城之战&rdo;的记载,注引自《吴书》。
《吴书》是东吴国官修的史书,不必避讳魏国的政治事件,裴松之是南朝宋时人,更不会替曹魏隐瞒什么。
所以这一条非常关键的记录被魏国删除,却保存在了吴国的历史记录里,并被裴松之补注到《三国志》里,得以流传后世。
也就是说,终曹魏一朝,都在极力避免谈论贾诩与宛城之战的关系,并删除了所有的直接记录。
这就真叫人有些糊涂了。
曹操、曹丕父子对张绣恨得咬牙切齿,却对真正的策划者贾诩倚重有加,甚至不惜抹煞他这一段黑历史。
如此厚此薄彼,实在是诡异之极,其中必定隐藏着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。
曹氏父子对待张绣与贾诩两个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,给我们揭开了幕布的一角。
现在,让我们重新检视一下宛城之战,看看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细节被遗漏了。
在《三国志》《吴书》《傅子》《魏书》《世说新语》等史料里,对于宛城之战的记载或详或略。
《典韦传》里说&ldo;太祖征荆州,至宛,张绣迎降。
太祖甚悦,延绣及其将帅,置酒高会……后十余日,绣反,袭太祖营&rdo;;《吴书》里说&ldo;绣降,用贾诩计……绣乃严兵入屯,掩太祖。
太祖不备,故败&rdo;;《三国志&iddot;武帝纪》则最为简略,只说&ldo;公到宛。
张绣降,既而悔之,复反。
公与战,军败&rdo;。
综合这三条史料,可以捋清一个大概的脉络:曹操至宛城,张绣开始热情迎接,然后忽然叛变,把曹操杀了一个措手不及。
但这三段史料都没提及张绣叛变的原因。
真正的原因,记录在《三国志&iddot;张绣传》里:&ldo;太祖纳济妻,绣恨之。
太祖闻其不悦,密有杀绣之计。
计漏,绣掩袭太祖。
太祖军败。
&rdo;
这段记录告诉我们两件事。
一,张绣叛变的原因,是因为张济的老婆被曹操睡了;第二点‐‐也是最关键的一点‐‐先动手的不是张绣,而是曹操。
也就是说,真正的宛城之战,与我们脑海里想象的有所差异。
在一般想象中,曹操是抱着邹氏在大营y乐,完全失去警惕,方被张绣趁虚而入;可实际上,曹操早就有了除掉张绣的计划,都已经打算动手了,可惜被张绣或者贾诩抢先出招,占了先机。
...
交流生陈堪,因空难流落荒岛,一天夜里一艘游轮靠在小岛旁边,这是可以连接不同位面的游轮,那么这艘船的终点在哪里?...
简介杀,不含慈悲之念,不掌妇人之心。帝王一怒,伏尸百万。且看,一人一狗,冲出大荒,神挡杀神,佛挡拍佛!...
师父死了,留下美艳师娘,一堆的人打主意,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?...
古代版她是完美无缺的天才少女,一不小心穿越到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身上。从小便喜欢整人的她,不但整身边的丫环,而且亲人也整,搞得三个哥哥都不敢回家。可是偏偏某只不懂事的皇帝爱惹不惹,惹了她纳兰玥,于是乎,她居然整起了皇帝?好吧,整人的后果就是这个皇帝居然喜欢上了自己?神马情况?好吧,其实她也喜欢上了他。现代版失忆的两人再度相恋,却又出现了另一个纳兰玥,随后赫连奕记起古代的一切,最后又是纳兰玥记起一切,其中的纠葛,一个字乱,一个字虐,两个字复杂。且看赫连奕如何打破重重阻力追回女主。敬请期待,作者呕心沥血,精心打造,希望你们喜欢。...
武神近卫字数2712280传奇武神张武退隐都市,原本想过平淡的日子,却莫名其妙被带进了局子,随即而来的各色美女,以及接二连三的事件让他平凡的小日子变得波澜四起...